被绑架的“学习”

 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学习被各种KPI或者ROI绑架。

 

在学校里面,我们要看分数;在公司里面,也想尽办法,各种头秃地证明学习和培训是“有用”的。

 

回头看看,是不是我们自己陷入了一种“实用主义”的怪圈?学习真的是为了应用么?如果不是,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?

 

周末的时候,陪儿子游泳。最近开始尝试蝶泳,需要用到很多腹部的核心力量,小朋友有点抗拒,再加上教练还是比较严厉的,一大早就找各种理由抗拒(比如肚子不舒服啦,作业没做完啦等等)。

 

其实,倒过来想想,我们想孩子学习游泳,绝大多数情况下,出发点不是要去拿名次或者需要有一个成绩。不排除有些时候,功利一些,希望能够有一个体育技能(应对新的中考要求)。大多数的家长,还是为了锻炼孩子的体魄,或者是有一种自我挑战的精神。

 

再回到公司层面,我们想尽各种办法,让员工学习,专业技能,管理技能,领导力突破等等,最后还要去衡量培训或者学习效果。问题来了,如果学习只是关注从“不会”到“会”,那么还是很有可能算的出成效。

 

但是如果这些学习,都是面对未来的职场工作技能,那么现在教学里面的大部分内容,岂不是过时了?过时的东西,如何衡量在未来的实用价值?

 

要想活在未来,需要有不一样的思维。

 

2030年的学习:5大趋势

 

在这个行业从业了将近20年,我整理了5个未来学习趋势:

 

1.自主/个性化学习

 

我经常开玩笑说,职业生涯发展的趋势,会从“跟团游”(家长,老师和公司,老板安排学习和培训)的状态,转化成“自驾游”-自我规划,然后跟大家一起探讨,个性定制,甚至还可以灵活调整。

 

如果“跟团游”是“上车睡觉,下车拍照”的话,那么被公司安排的培训,就是“上午迟到,下午睡觉,课间社交”。而“自驾游”则是把学习的主体放在学习者自己身上,有更多主动性,当然也会有更多责任。不过,我们都是成年人了,不是么?

 

学习在未来,必然也是由自己发起的。组织以及各种培训和学习机构,平台都是内容的产生者。优秀的内容必然存活,过时的,不合时宜的,体验度差的,不管过去的品牌有多强大,必然会被淘汰。

 

谈到自主学习,那么需要下放两个权力:内容选择权,和预算管理权。想象一下,如果你去上大学,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,兴趣和专业要求(这里没有忽略组织对能力结构的要求)来灵活“配置”自己的学习旅程,应该是最“赋能”的一种体验吧。当然,对于一向依赖学校和老师来做决定的同学来说,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。

 

同样,在公司里面,我们希望员工和他的管理者们,可以根据对业务和个人发展的需求,来定制自己的学习路径,包括课题和难度。

 

第二就是关于预算管理权。有一些公司正在尝试把学习预算让员工自己管理。比如每个人有1000元的年度学习费用,你需要自己选择,自己参与并且自我证明,究竟为什么选这个课题,为什么是这个资源,学得怎么样,对你的发展和工作究竟起了多少作用?这种反向证明的方法,一方面是让员工有自主权,另一方面,也会释放很多行政资源。如果你心存担心,怕员工不会或者不当使用这些预算,那么,还谈什么赋能和信任?

 

 2.打破学习空间/时间限制


5年前,很多培训和学习机构就开始布局数字化。2020年,让这个进程大大加速。我自己看到的是,凡是在儿童教育中使用的技术,在成人学习中都会被复制和应用,而且速度飞快。

 

打破空间限制,已经是小菜一碟。虽然我们还在挣扎,如何提升远程学习缺乏的互动学习体验。希望未来在AR和VR的世界中,可以有更好的答案。

 

 3.学习方式社交化/游戏化

 

游戏社交化和社交游戏化,都说明这两层需求,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中实现。而传统意义上,学习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场景被割裂开的。就好像我们看到三个小朋友,游戏和社交经常在一起玩,但是学习这个小朋友,好像比较严肃,正式,总是一个人在默默看书和写作业。

 

未来的学习,更多是体验式和实验性质的。复旦大学的校长杨家福教授,曾经说过,大学毕业的时候,你就发现,在大学学的所有知识,有50%已经过时了。而《终身学习》这本书也提到了,成年人的世界里,知识的半衰期大概是5年的时候。换句话说,5年的时间,我们现存的知识体系,你想像成一个APP的话,那么就需要迭代一半。

 

4.个性化和终身学习

 

小A和小B都是电气工程师,尽管他们的学历背景相似,但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不同,项目期望不同,自我和老板的要求不同,职业发展目标不同,学习能力和节奏不同等等,都会让他们产生个性化的需求。甚至,小A喜欢早上学习,小B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更有学习的感觉。这些都会体现在未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旅程的设计中。

 

个性化的程度,很有可能体现在不同的个体对于学习的深度体验诉求不同。有的更偏向知识获取或者问题解决,希望短平快的方案。有的希望更深度的交流和思考,很有可能对于教练和1对1咨询有需求。

 

不管如何,共同的特征就是,大家需要保持学习的好奇心,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。这里的题外话,就还是回到,学习应该是有趣的,探索的。因此,不要过早消耗掉我们对学习的热情,更不要把学习,仅仅狭隘地理解成知识的吸收而已。

 

一个好的终身学习者,也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者。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去提问题,才能够不断进步。(而不是掐死好奇心)很多时候,我们不喜欢问题,更不喜欢面对和解决问题,于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干掉“问题提出者” – 整个世界安静了……

 

 5.无边界学习

 

这里面包含两个问题:

 

第一个问题:知识在哪里?

 

2020年,我报名参加了MIT麻省理工大学的创新专业的研究生文凭学习,有点像我们的“成人函授课程”。整整一年时间,跟不同国家的小伙伴和老伙伴一起讨论和做案例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,甚至突破了我们对于“学历教育”的常规想象。

 

跳出框框来看,如果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知识都在世界一流的大学里,但是互联网和科技的力量,打破这些“物理阻隔”,那么再来回答“知识在哪里”的时候,我们就会发现,有太多的想象空间。

 

如果你想学习一门课程,比如说人工智能,如果你选择,中国最好的课程在哪里,亚洲最好的课程在哪里,世界最好的课程在哪里?而这些课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,能力和需求来让你选择,那么学习就不存在任何边界,而且学习的本身也会产生知识,当知识开始流动的时候,未来会更有趣。

 

第二个问题:老师在哪里?

 

传统上说,老师应该在学校里,在培训机构里面。但是,在未来的世界,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更加开拓思维。还是去年我参加的那个“函授课程”,在这个课程中,我们分别跟三个教授,学习了来自麻省理工,哥伦比亚和Tuck商学院的三套创新的体系和方法。这也是无边界学习带来的全新体验和价值。

 

所谓学生-老师的界定,并不仅限于我们的职业,而是一对动态的关系。老师可以从学生身上学习,学生可以从同学身上学习,家长向孩子学习,孩子向动画片学习,等等。最终,还是回到这里,要保护和激发我们探索自己和世界的好奇心。

 

古话说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 我自编的打油诗就是:这个世界本没有老师,也没有学生。当学生准备好了,老师就出现了。

 

未来的学习和生涯

 

如果说,我们在学校和职场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,那么这些都是叫做“生存技能”。在未来,我们的工作形态不仅仅是打工或者创业,还有兼职,还有斜杠,还有主播等等各种各样的形态。那么,从更大的视角来看,我们的职业生涯不再仅仅包含你的工作,它是你整个生活型态的总和。

 

工作的价值和成就感,是其中的一部分,你还有其他的生涯角色,比如你是一个学习者,是一个父亲或者母亲,是子女,是朋友,更是你自己。这些关系组成了你的“大生涯”系统,他们彼此相互依存,同时也在考验着你的平衡和选择。

 

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涯阶段,都有可能有不一样的组合。因此,我大胆的做出两个预测:

 

培训已死,学习永生。工作已死,生涯永生。